思维导图
1. 基本概念
首先,有光线才有色彩。物体表面会吸收一部分光线,反射另一部分光线,反射的光线到达我们的眼睛,被视锥细胞(感知颜色的细胞)和视杆细胞(感知明暗的细胞)所接收,再通过神经传输到大脑,我们就产生了颜色的映像,从而具有色彩感。
我们已经知道,牛顿用三棱镜将光分成了七色,从红到紫正是我们人眼能感知到的颜色范围,从光学的角度看,就是波长从 380 纳米到 780 纳米的光线。低于 380 纳米的,叫做紫外线,高于 780 纳米的,叫做红外线,都是我们人眼无法看到的。
我们已经知道,光线具有波长和振幅,其中,光波的波长反映光波的频率,给人色彩感,光波的振幅反映光的强弱,给人明暗感。人眼中的两种细胞正是分别感知这两种参数,其中,视锥细胞感知波长,视杆细胞感知振幅。所以,我们看到的颜色,其实就是不同波长、不同振幅和不同比例的光线在人眼中的反映。
通常,我们所称的自然光都是指太阳光,物体在自然光下呈现的颜色我们称为物体的固有色。但是,自然界中还有其它的光源,比如月光、闪电、灯光、烛光等,而在其它光源的照射下,物体颜色会发生改变,所以,我们平常所看到的颜色都是物体固有色和光源色的结合。
如果照射到物体表面的全部光都被吸收,物体就呈现黑色,如果全部光都被反射,物体就呈现白色,不过,纯粹的黑白只存在于理论中,现实中没有物体可以全部反射或吸收光线。
1.1 色彩的三要素
就像度量衡一样,色彩也需要一个标定体系,像红、黄、蓝、绿这样的简单命名是模糊的,不足以区分不同的色彩。色彩的标定体系就是色彩的三要素:色相(Hue)、明度(Value)、纯度(Chroma)。
色相
字面上理解,就是色彩的相貌,用来区分不同的颜色,比如牛顿分解的光谱色:红、橙、黄、绿、青、蓝、紫,就是七种不同的色相。在我们后面会学到的色相环中,色相包括三原色和由它们按不同比例混合成的各种间色和复色,理论上,色相的划分是没有极限的,但是人眼的感知有极限,人眼只能分辨出大约 180 种不同色相的颜色。还要注意的是,无论色相环包含的色块有多少,每两块之间都有本质的区别,色块越多,仅仅是色差越小。
从光学意义上讲,色相的不同是由光波波长的长短和不同光线的比例决定的。
明度
简单的理解,就是色彩的明暗程度。每一种色相都有自己的明暗度变化,而且都以白为最高明度,黑为最低明度。色彩的明度受两个因素影响:一是光源色的强弱,光线越强,色彩明度越高;二是黑与白的介入强度,加入黑色可以降低色彩明度,反之,加入白色可以提升色彩明度。
明度在光学角度的本质是光的振幅(即强弱),所以黑和白的介入也可以这样理解,加入黑增强了物体吸收光线的能力,因此降低了它的明度,而加入白增强了物体反射光线的能力,因此提升了它的明度。
除了色相本身的明度变化外,不同色相本身就有明度的差别,其中,黄色明度最高,紫红色明度最低。纯粹的黑白色也有明度的变化,这就是不同级别的灰色。
纯度
纯度指的是色彩的鲜灰程度或纯净程度,也叫做饱和度。意思是一个色彩包含该种色素成分的多少,当该色素成分为 100% 时,就是该色相的纯色,所以加入其它任何颜色都会导致纯度的下降,不过,通常降低某色彩的纯度,都是通过混入无彩色系列的黑白灰或混入该色的补色完成的。
从物理的角度讲,一个色相的纯色就是单一波长的光。
黑白灰这三种颜色没有纯度的概念,因此叫做无彩色,其它有纯度的颜色叫做有彩色。
1.2 色彩混合
大部分的色彩都可以通过混合其它的色彩得到,但是,一定有几种是最基本的颜色,是不可拆分的,这就是原色。光的三原色是红、绿、紫,颜料的三原色是红、黄、蓝。
任意两种原色混合得到的颜色叫间色,颜料的三间色是橙、绿、紫。
将间色彼此混合,就形成了复色。由于间色本身就是原色混合而成的,复色就意味着是不同比例的原色混合,原色混合的不同比例加上纯度和明度的变化,就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丰富的颜色世界。
光线彼此混合,亮度会不断提升,最后形成白色光,这叫做加色混合,计算机的显卡就属于 RGB 加色配色系统。通过改变每种原色电子光束的强度,得到深浅不同的色彩,从而合成丰富的色彩;
颜料彼此混合,亮度会不断降低,最后形成黑色,这叫做减色混合。最后一种混合叫做中性混合,是利用人眼对空间的感知产生的一种混合方式,包括两种,一种是具有运动特点的旋转混合,比如具有两种颜色的陀螺旋转会呈现这两种颜色的复色,另一种是具有静止距离特点的空间混合,例如马赛克镶嵌画和点彩画。
1.3 色相环
色相环也称色环,是将色相以一定的变化规律顺序排列形成的一个环,反映了色相之间的数理关系,对色彩的使用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。常用的是 RGB 的 3 色相环、瑞士约翰内斯·伊顿的 12 色相环、德国奥斯特瓦尔德和日本色彩研究所的 PCCS 色彩体系的 24 色相环、美国孟赛尔的 100 色相环。所有的色相环都是以 120⁰ 的三原色为基础,在一个完整的圆内等量分割,形成变化均匀的等量过渡色。
下面是伊顿的十二色相环,在 120° 的位置上是 3 个原色,每对原色中间加入一个间色,每对间色中间再加入一个复色,180° 的直径两端叫做互补色。
1.4 色立体
色立体是色彩理论的数学模型,是色相、明度和纯度三元素借助三维空间的表达,也是唯一区别每个颜色的标准。
目前,主要的色立体体系有美国的孟赛尔色立体、德国的奥斯瓦尔德色立体、日本色彩研究所 PCCS 色立体、国际照明委员会 CIE 色立体等。虽然各自之间有一定的区别,但是理解了其中一种,剩下的就都很容易理解了。
以如下的孟塞尔色立体为例,水平的圆环等量分成 10 份,分别是红、黄、绿、蓝、紫 5 个基色和它们的 5 个间色,共构成 10 个基础色域,每个色域再等分成 10 分,总计 100 个色相,这个圆环就是我们之前说的色相环;纯色在圆环的最外层,从最外层到圆心,纯度不断降低,直到变成圆心的灰色,纯度一共有 12 个等级;中间的轴代表无彩色,最下方是黑色,最上方是白色,黑白之间还有按明度变化的 9 个灰色,因此,纵轴就代表了明度的变化,每一种色相和纯度确定的色彩在纵向上都有明度的变化。
下面是构造出的完整孟塞尔色立体。
2. 色彩的对比
色彩的对比是将两个以上的色彩放到一起,由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显现出差异的现象。事实上,对比是构成色彩的必要因素,如果整个世界只有一种颜色,没有彼此的对比,那也就失去了色彩的意义。
根据前面所学的一些概念,色彩的对比可以分为:明度对比、色相对比、纯度对比、冷暖对比、面积对比等。
2.1 色相对比
因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色相对比。将不同色相的色彩并置在一起,可以使对方的特征更加突出。
根据各色相在色相环上距离远近的不同,可以形成不同的色相对比,距离越远,对比效果越强烈,相距 180° 的两个色相对比最为强烈
- 同类色对比:色相环上距离在 15° 以内的两个色相的对比,对比的效果一般比较弱,通常还需要拉大明度和纯度来进行区别;
- 邻接色对比:色相环上距离在 15°-30° 之间的两个色相的对比,这样的两个色相就有了一定的区别,对比效果一般比较统一、和谐、柔和,适合背景处理;
- 类似色对比:色相环上距离在 60°-90° 之间的两个色相的对比,类似色对比一般显得丰满、活泼,即保持了随和统一的优点,又克服了视觉上不够饱满的缺点;
- 中差色相对比:色相环上距离在 90° 的两个色相的对比,由于差别比较明确,对比效果比较明快;
- 对比色相:色相环上距离在 120° 左右的两个色相的对比,对比效果比较强烈、鲜明,但过于刺激易产生视觉疲劳,处理不好容易出现烦躁和不安定的感觉;
- 互补色相:色相环上距离在 180° 左右的两个色相的对比,是最强烈的对比关系,更富于刺激性,但是画面比较直白,不够含蓄和雅致,同意易导致视觉疲劳。
在我所阅读的几个材料中,对色相对比的分类和称呼各有不同,比如,在有的书籍中同类色指的就是距离 15° 的两个色相对比,因此,上述分类只能作为参考,唯一确定的是,距离越远,对比效果就越强烈。
除了以上的色相对比外,还有两种特殊的色相对比
- 全色相对比:指的是色相环上所有色相都出现,由于人的视觉系统需要全色刺激,这种对比比较协调;
- 有彩色和无彩色的对比:无彩色又可以称为万能色,无论什么样的有彩色,和无彩色对比都可以呈现和谐的视觉效果。
2.2 明度对比
指因明度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。两种不同明度的色彩并列时,会使明色更亮,暗色更暗。
根据孟塞尔色立体,由黑到白等差分为 9 个等级,加上黑白两色一共 11 个等级。0 级为纯黑,明度最低,10 级为纯白,明度最高。
我们将明度在 0-3 级的色彩称为低明度,明度在 4-6 级的色彩称为中明度,明度在 7-10 级的色彩称为高明度。以低明度色彩为主的构成低明度基调,以中明度色彩为主的构成中明度基调,以高明度色彩为主的构成高明度基调。
注:“……为主” 指该色彩在画面上的面积超过 70%,占绝对优势。
同时,我们将明度差在 5 个级别以外的对比称为强对比(长调对比),将明度差在 3-5 个级别内的对比称为中对比(中调对比),将明度差在 3 个级别以内的对比称为弱对比(短调对比)。
这样,不同的基调和明度对比程度就构成了一个 9 种明度对比方案,称为明度 9 调,分别是:高长调、高中调、高短调、中长调、中中调、中短调、低长调、低中调、低短调。举个例子,高长调指的就是主色调为中明度,明度差在 5 级以上的对比。一个明度 9 调的例子如下图:
2.3 纯度对比
因纯度差别形成的色彩对比叫纯度对比,不同纯度的色彩并置,鲜的更鲜,浊的更浊。
和明度相似,纯度也有 3 种色调和 3 中等级差:
- 高纯度色彩占 70% 左右叫鲜调(高彩对比)
- 中纯度色彩占 70% 左右叫中调(中彩对比)
- 低纯度色彩占 70% 左右叫低调(低彩对比)
- 纯度差为 8 级以上叫强对比
- 纯度差在 5-8 级叫中对比
- 纯度差在 4 级以内叫弱对比
因此,纯度也有九调,分别是:鲜强、鲜中、鲜弱、中强、中中、中弱、灰强、灰中、灰弱。
2.4 冷暖对比
冷暖色形成的对比,关于冷暖色的定义可参考本文番外部分。根据孟塞尔色相环的十个主要色相,以最暖色橙为暖极,以最冷色蓝为冷极,可划分为 6 个冷暖区
其中,两个冷暖极的对比是最强的,剩下的分三种
- 强对比:冷极和暖色,暖极和冷色;
- 中等对比:暖极、暖色和中性微冷,冷极、冷色和中性暖色;
- 弱对比:暖极和暖色;冷极和冷色;暖色和中性微暖色;冷色和中性微冷色;中性微暖色和中性微冷色。
以暖色为主可构成暖色基调,以冷色为主可构成冷色基调,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,如下表
冷 | 暖 |
---|---|
阴影 | 阳光 |
透明 | 不透明 |
镇静 | 刺激 |
稀薄 | 稠密 |
空气感 | 土质感 |
远的 | 近的 |
轻的 | 重的 |
潮湿的 | 干燥的 |
理智的 | 感情的 |
流动的 | 静止的 |
冷静的 | 热烈的 |
2.5 面积位置对比
形态作为视觉色彩的载体,总有一定的面积,因此面积也会对色彩的表达产生重要影响。
色彩对比与面积的关系有:
- 色调组合,只有相同面积的色彩次啊能比较出实际的差别,互相之间产生抗衡,对比效果强烈;
- 对比双方的属性不变,一方增大面积,取得面积优势,而另一方缩小面积,将会削弱色彩的对比;
- 色彩属性不变,随着面积的增大,对视觉的刺激力量加强,反之削弱。因此,色彩的大面积对比可造成炫目效果;
- 相同性质与面积的色彩,大面积色稳定性较高,在对比中对它色的错视影响大,反之受它色的错视影响小。
色彩对比和位置的关系有:
- 对比双方的色彩距离越近,对比效果越强,反之越弱;
- 双方互相呈接触、切入状态时,对比效果强烈;
- 一色包围另一色时,对比效果最强;
- 在作品中,一般将重点色彩设置在视觉中心部位,最易引入注目,如井字形构图的四个交叉点。
注意,色彩对比从不是单一方面的,而是多个方面共同作用。
3. 色彩的调和
对比是手段,调和是目的
色彩的调和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,有秩序、协调和谐的组织在一起,形成和谐统一的色彩搭配。色彩调和是色彩设计的基本法则,色彩调和有两层含义
- 使有明显差别的色彩经过调整,形成和谐而统一的完美整体;
- 合理的组织选择色彩搭配,使其形成具有目的性的美的色彩关系。
调和方式包括:同一调和、类似调和和对比调和。
3.1 同一调和
同一调和指在色彩的三属性中保持一种属性相同,将另外两种属性进行变化,因此又可以分为同色相调和、同明度调和、同纯度调和,还有一种特殊的无彩色调和。
[图片上传失败…(image-b5b89-1674499821595)]
3.2 类似调和
类似调和是类似要素的结合,与同一调和相比,具有稍多的变化,但并没脱离以统一为主的配色原则。
[图片上传失败…(image-518ad2-1674499821595)]
3.3 对比调和
对比调和是以强调变化而组成的和谐色彩搭配。在对比调和中,明度、色相、纯度三种要素都处于对比的状态,因此色彩更富于活泼、生动、鲜明的效果。
对比调和的方法有:秩序调和、混入调和、分割调和、呼应调和和面积调和。
秩序调和
指在画面组织时时多种色彩呈现一定的秩序规律,常见的有
- 在伊顿色相环中选择位于等腰三角形、等边三角形、长方形、正方形等几何图形顶点上的色相来组织;
- 对色彩的色相、明度、纯度做渐变推移处理,使最强和最弱的色彩间呈多个梯次的等差、等比关系,弱化对比强度;
- 九宫调和,将 9 个按顺序排列好的色块放入九宫格中,源自我国传统的「明堂九室」,是多年累积的视觉经验。
混入调和
指遇到不和谐的色彩组合时,选择一个同化元素(色彩要素中的任何一个),将其加入到所有的不同色彩中,使之都含有共同的因素,从而达到和谐的目的。
对于色相,应使所有色彩都具有共同的色彩倾向,比如夕阳下的所有色彩都带有暖暖的橙色,可以看作色相混入的结果;对于纯度,可使所有色彩降低自己的纯度,形成统一的色彩饱和度,比如雨雾中的所有色彩都变得灰蒙蒙的;对于明度,可使所有色彩同时降低或提升明度。
混入调和一般用在色彩调配阶段。
分割调和
指遇到不和谐的色彩组合时,在它们之间嵌入金、银、黑、白、灰任何一种颜色,或者嵌入这几种对比色的中间色,使之产生过渡,从而缓解直接对比的强度,使配色达到调和。
分割调和主要用在画面的色彩组织中。
呼应调和
指将合适的色彩添加到原画面中,使新色彩和原有色彩达成彼此呼应的调和关系。呼应的内容同样可以从色彩各要素触发,最常用的是色相的呼应。
注意,呼应的色彩对象多为画面中的主体、中心色,起到呼应作用的色彩多在面积、位置、数量、形状等方面处于弱势。
面积调和
使某种色彩的面积占据支配地位,可以削弱对比关系。另外,伊顿根据歌德的色彩面积研究成果提出:相等面积比例的红色和绿色能够产生中性的灰色,而黄色和紫色、橙色和蓝色则需要不同的配色比例。用数学比例来显示它们的配比关系为红色:绿色=1:1、黄色:紫色=1/4:3/4、橙色:蓝色=1/3:2/3,这也是著名的“面积对比调和色轮图”。
红色和绿色,黄色和紫色、橙色和蓝色,不论哪一方超过这个比值,都将破坏两者间的调和关系,将两者转化到对比关系中。越接近这种调和比例,对比就越强烈,最终回到最熟悉的红花与绿叶的对比关系之中。
番外
冷暖色
从色相环的分布看,红橙色类为暖色系,蓝紫色类为冷色系,黄绿色类为中性,黑色感觉为暖色,白色感觉为冷色。色彩明度和纯度的改变也会影响色彩的冷暖感,明亮色偏冷,深暗色偏暖,纯色保持原色的冷暖感,而纯度的降低会使冷暖感趋于中性化。对于太阳光而言,时间也是影响冷暖的因素,一般来讲,早晨的阳光色彩偏冷,傍晚的阳光色彩偏暖。各种不同的光源提供的颜色本身就有偏向,比如,白炽灯的光源色偏暖黄,荧光灯的光源色偏冷蓝。
色调
我们常说一幅画、一张照片或一个场景是什么色调的,色调其实指的是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视觉因素,色彩的三元素:色相、明度和纯度都可以作为色调,比如,从色相上,可以有红色调、蓝色调、黄色调、绿色调等;从色彩明度上,可以有明亮色调、暗色调等;从色彩纯度上,可以有清色调、浊色调、纯色调、灰色调;甚至从色彩的特性上,可以有暖色调、冷色调、中性色调。
一般情况下,当某种类型色彩占据超过 70% 时,就称为该色调。